参事之窗
参事建议: 加大宁夏引黄灌区冬小麦种植推广力度
上世纪末,按照国家农业部提出的在我国北部麦区实施冬麦北移计划的要求,我区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部门开始了试验和示范。在长达十年的艰苦工作后,以《宁夏引黄灌区冬麦北移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重点项目的成果鉴定为标志,我区引黄灌区耕作制度改革创新和冬小麦大面积推广种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冬麦的推广种植面积已由上世纪末的不足1万亩,扩大到2007—2008年度的13万亩。2008—2009年度迅猛发展到30万亩。冬小麦在宁夏引黄灌区大面积推广种植已蓄势待发。因势利导,加大冬小麦种植推广和耕作制度改革创新,使引黄灌区冬小麦生产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必将给我区农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积极地有条件地加大引黄灌区冬小麦推广种植力度的重要意义
(一)为构建我区粮食安全生产体系开辟了新途径,粮食增产效果十分显著。近5年,冬麦平均亩产500.1公斤,较春麦332.7公斤增产167.4公斤,增幅达50.3%。增幅最高的2004年达71.36%。为增幅最高的一年。2008年13万亩冬麦总产量6505万公斤,以当年占9.3%的小麦面积获得了占13.8%的小麦总产量。国营连湖农场3队345亩冬麦示范区,平均亩产713公斤,最高亩产754公斤,创我区小麦单产的最高纪录;吴忠市金银滩镇万亩冬麦示范区,平均亩产604.4公斤,最高亩产704.5公斤。近7年来大面积冬麦套种玉米,平均亩产冬麦455.2公斤、玉米565.7公斤,合计1020.8公斤,比春麦套种玉米合计亩增产158.2公斤。小麦是我区最主要的口粮作物,供需一直存在缺口。扩大冬麦种植对我区粮食安全有重要作用。
(二)为农民持续增收拓展了新路。2002—2008年7年的大面积试验和示范中,和春麦相比,单种冬麦亩均增收122.80元,套种玉米亩均增收73.05元;复种反季节蔬菜亩均收入1454.6元,复种油葵亩均收入490元,套种和复种青贮玉米,亩均分别收获鲜草4.2吨、5.5吨,亩均收入400元左右。可见,种植冬麦可缓解粮、经、饲三者争地的矛盾,有效促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为农民持续增收拓展了新的路子。
(三)促进引黄灌区耕作制度改革创新,提高农业和土地光热资源的利用率。由于冬麦较春麦一般早成熟早收获
7—15天,可比春小麦后复种多230—380℃左右的有效积温,既可增加复种作物种类,又可提高产量、品质和效益。目前复种模式有冬麦后复种蔬菜、油料、饲草、鲜食玉米、水稻等多种。以冬麦种植为主体的引黄灌区新的轮作耕作制度正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种植冬麦在目前的水平已可使土地利用率提高39.9%,光热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显著提高。
(四)有利于合理配置水资源,促进节水型农业发展。冬麦的幼穗分化早,对水肥需求的临界期比春麦提前,可以提前春灌,避开了引黄灌区春灌用水高峰期与春麦的头水、二水和水稻育秧争水的矛盾。
(五)增加了秋冬季农田土壤植被覆盖,能够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引黄灌区在秋季农作物收获后,大面积农田土壤裸露达150天之久,土壤风蚀和失墒严重。冬麦形成的地表土壤覆盖,保水、保土、防风沙,能改善景观和农田生态环境。
(六)能避灾减灾,有利于引黄灌区小麦高产稳产。引黄灌区春小麦灌浆后期易受干热风危害,收获和播种期降雨也时有发生,对小麦生长、产量和品质都会造成影响。近年来,在气候变暖的趋势下,干热风发生频率增加,程度加重,致使春小麦千粒重明显降低,产量徘徊不前。加之春小麦新品种选育滞后,现有的品种在产量、熟期、抗病性、抗逆性、适应间套复种等新的栽培技术方面都很难适应农业生产对单产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需求。冬麦种植很好地适应了气候变暖的趋势,避免或减轻了干热风高温危害。种1亩冬小麦相当于1.5亩春小麦产量,且产量水平相对比较稳定。
其实,引黄灌区在上个世纪就曾经进行过冬麦种植试验,主要因没找到适宜的强冬性品种和播种技术等问题没过关而一直没有进展。近十年试验研究和示范,成功地破解了这些关键技术,形成了集成的技术体系。主要是:围绕抗冻和提高品质,试验、示范、筛选、审定了一批适宜的冬小麦新品种;引进、改进了前茬作物收获、整地和小麦播种机械,形成系列配套,解决了播种期短、整地难、播种急的难题,使冬麦播种在很短的适间内完成;通过对冬小麦生育进程、种植方式、播种灌水、施肥技术和轮作制度改革创新的一系列试验研究和示范,制定出了《宁夏引黄灌区冬小麦栽培技术规程》,为冬小麦种植提供了一整套规范化技术;通过10多年的生产实践,初步确定了引黄灌区冬小麦种植区域布局原则方案,为实行冬小麦种植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提供了依据。
二、加大引黄灌区冬小麦种植推广力度的几点建议
加大引黄灌区冬小麦种植推广力度是确保粮食安全的举措,也是实现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的重要措施。为卓有成效地推进这项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扩大引黄灌区冬小麦种植的意义、效果的宣讲和种植技术的示范培训工作,使各级领导干部和群众充分认识扩大冬麦种植对稳定粮食生产、优化种植业和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意义,增强扩大冬麦种植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农民熟练掌握冬麦种植技术规范,不断提高种植效益。
(二)做好引黄灌区冬小麦种植区划,指导其有计划的因地制宜稳步扩大。近十年的试验研究与示范的实践表明,一是要选择灌水条件好的地区,即十月上旬前期能灌底墒水(白露水),来年4月上旬和6月下旬能及时灌上“返青水”和“麦黄水”的地区。渠系下游和正常水位灌不上水的高口地区,不适宜安排种植。二是城郊粮菜复种两茬,养殖业发展好的粮饲套复种和以粮油为主冬麦套玉米、麦后复油葵的粮油高效地区,都可作为冬小麦的适宜种植区。
(三)继续加强优质高产新品种的选育工作。按专用小麦品种品质(GBT17320—1998)标准中湿面筋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两项必须达到的指标衡量,我区长期种植的宁春4号优良春麦品种抽检的样品全部能达到中筋小麦的指标,有一半的样品可以达到优质强筋小麦的指标。目前,我区种植的冬小麦品种只有“明丰5088”抽检的绝大多数样品两项指标都能达到中筋小麦的指标,其他品种只有湿面筋含量一项能达到中筋小麦指标,面团稳定时间绝大多数样品未达到中筋小麦的最低标准。可见我区冬小麦品种的品质总体较春麦宁春4号低,与国内优质冬小麦品种品质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也是相当一部分群众对冬麦产品不太接受的原因。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冬小麦品种的品质育种,着力提高我区冬小麦品种的品质。同时,从品质和产量两个方面向培育超级小麦的研究方向努力。
(四)进一步加强配套农机具的改进和研制。配套农机具的应用是配套栽培技术运用的载体和基础。现在的状况只能说是低水平的适应,不能完全满足规范化的配套栽培技术模式应用的要求。特别如像稻茬地免耕播种一体化机具的改进定型等,都还需要不断地研制。
(五)建立冬小麦育种、繁种、种植、收贮、面粉加工、食品加工和质量监测等各环节的部门协作联动,培育以市场为导向、以面粉食品加工企业为龙头的冬小麦产供销科工贸为一体的产业化体系,把引黄灌区冬小麦产业做大做强。一是实行科研育种与种子生产协作建立种子基地,给农民供应质量合格的种子,实现种子生产产业化;二是实行农民与粮食收贮企业的协作,建立冬小麦生产基地,实现种植规模化,收贮定单化;三是实行粮食贮运企业与面粉食品加工企业的协作,实现粮食、面粉、食品加工销售市场化。
(六)实行优惠政策,鼓励冬麦种植。一是把冬麦纳入国家良种补贴范围。二是收购指导上不要以春麦与冬麦之分定价,明确规定同质同价。三是继续适当加大各级财政对冬麦育种研究、农机具研制改进以及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
(七)自治区把扩大引黄灌区冬小麦种植作为指导性计划提出要求。各市县和国营农场要一如既往地加强领导,扎扎实实地推进,力求一年一个新台阶。
宁夏自治区政府参事:
崔永庆 高级农艺师
张维智 研究员
马利华 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