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参事之窗

参事之窗

绵绵艺术长路行

信息来源:作者:
发表时间:2009-10-23
字号:/

    李夜冰的艺术道路独特而传奇,连年的战火使青少年时期的李夜冰失去步入艺术学院的机会,但历史剥夺人们某些选择的同时,往往也为之创造了其他的可能,社会大课堂便为李夜冰补上了其人生最重要的一课。李夜冰在解放区从事美术工作时,农村烧饭用的柴禾和山中的彩石,是他少年的画笔和色彩;残破斑 驳的墙壁,是他描绘心事画板。正是艰苦的岁月,使他练就敏锐观察、准确捕捉形象和表现事物的能力。解放后,他在太原市工艺美术设计单位一待40年,其间曾被调往中国革命博物馆参与设计和创作,得到罗工柳、董希文、石鲁、程十发、关山月等老一辈艺术家教诲。在他们的艺术熏陶和感召下,李夜冰毅然将自己“许”给了圣洁的艺术女神且成就显著。由李夜冰主编的《传统工艺美术资料》自出版至今,一直是工艺美术创作的主要参考资料和艺术院校的图案教科书。因工艺美术研究及创作的需要,李夜冰深入生活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其积累的数万张速写包括各地名山胜迹、边陲风情和山西古迹、山川……广泛而丰富。后期他尤醉心太行民居与荷花系列的创作。近十多年来,他从东南亚到非洲,从地中海沿岸到北欧芬兰,从北美到南美的里约热内卢,创作了上百幅五洲风情作品。

    多年的艺术实践,使李夜冰积淀的艺术见解颇为独到:“以色代墨见其笔,色墨混用求其韵,同样可以气韵生动。作为画家,每一刻都应寻找突破,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化。”唐代张彦远提出“画贵在气韵生动、随类赋彩”,文人画的兴起使水墨日益主导画坛,明清时代水墨成为文人刻意的追求;上世纪初,伟大艺术宝库敦煌的现世,使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浮现于世,盛世大唐……北都并州……历史的艺术牵动着李夜冰思索、回味、寻找、实验……

    近代色彩的历史,是西方印象主义发现的。早在19世纪60~70年代,一群富有探索和创新精神的青年人,因对保守的官僚沙龙压制深感不满,在现代科学技术,尤其光学理论和实践的启发下,聚于一起描绘其目睹的色彩缤纷的世界。当国人的天朝上国之梦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惊醒时,深切的民族复兴理想促使无数爱国青年远涉重洋,成为玄奘的第二次“西游”,鉴真的第二次“东渡”,接受西方文化与艺术的“洗礼”。康有为提出“革王画的命,断不能不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有人提出中西融合,以西融中……仅一条中西融合的衍生发展,便滋生无数岔口……林风眠色墨融合的成功,也许启发了李夜冰,然而他走的似乎更远……

    明初王履“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的主张,清郑燮写竹时“胸中之竹已非眼中之竹,手中之竹亦非胸中之竹”,“究其道理而无它,度物象取其真也”。李夜冰笔下的色彩,业已脱离仅对自然色彩的描摹,看似随意挥洒,实乃胸中意气之抒发。他用的是传统的中国画颜料,通过晕染书写,组合于画面便产生了印象派的色彩的光感和斑驳。然细细品来,其艳而雅,放有度,收不拘,自有一种清逸。在此必须明确的是,李夜冰的以彩代墨,并非对墨的排斥;墨只是色彩的组成而已。在李夜冰看来,艺术材料的选择是艺术表现的媒介,西方用色,我们用墨,而对艺术的追求却是共通的。李夜冰画面营造的是一种境界——响亮厚重,情景交融,无我无物而物我缠绵共生。

    李夜冰的作品,是线给色彩以生命。线在画面的架构中浓缩了乾坤、生命。老子《道德经》载“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李夜冰绘画中的线的另一特点是其即极富书写性,无论其“荷花”系列还是“民居”系列,读者都能感到他提笔落墨时的书写意味,沉思与力量,或轻松或凝重,均源自点的原动力驱动,而扩散,而成长……

    艺术赋予李夜冰一颗虔诚的心,一份执着的虔诚。他谦说自己只是一个画画的,每天思考的是怎样一点点儿地突破。看似不惊人的言语,却概括了他的整个艺术历程。某种程度上说,李夜冰首先是一位学者,他对美术历史深刻把握的同时,更丰富地积累了工艺美术、设计和构图知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他对油画、版画、年画、舞美等都有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在大量的写生和对中西艺术思考的基础上,他选择了中西融合的道路,但其融合处处洋溢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不同于西方艺术家对自然的客观描绘,也不同于中国传统文人的墨戏,李夜冰的笔墨寄托了一种天地的和谐与艺术家圣洁的情怀。李夜冰的案头,总是堆放着历代大师的画册及其艺术论著,他细读每位大师的作品,咀嚼其思想成果,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李夜冰是唯美主义者,其画面构图无不完整。那些线与线的穿插衔接、色与色的叠压覆盖、线与色的呼应、布白与勾写的晕染,有中无、色中空、实中虚、是动也是静。他运用篆隶之意,书写荷花的根茎,苍老古拙;而荷花瓣的一勾一勒,却轻松畅快;大色块的晕染荷叶,斑驳的背景,似杂乱实有序的留白,他阐释的是生命的历程:一画一世界。互相偎依对生的莲蓬,盛开的花瓣,含苞待放的花蕾,交叠倚压的荷梗,以及漂浮水面的灰黄残破的荷叶与滑出莲蓬正待脱落的莲子,辅之既混沌又通透的画面,恰是人类孕育、降生、成长、风烛残年、叶落归根、生生往复的无限循环。在此,李夜冰看到的是破败中的生命呼吸及其对生命息息不止的赞颂。

    李夜冰的另类题材是山西民居。山西地处太行山西麓,厚厚的黄土层积淀了人类久远的文明,老宅古巷,从历史走到今天。李夜冰的《红灯的倾诉》,把人们的视线凝聚于夜幕中的一家双层门楼,历史风雨洗礼的台阶与木柱斑驳破碎,依稀可见的雕花,大门悬挂的两个红灯笼,散发层层光晕,紧闭的门扉与久未打扫的台阶,仿佛讲述一个不再的昔日辉煌,无情的夜色似将其吞噬:宿命!妙在画面左侧借来一束光亮,一道人间未曾有的灵光,为人们开启一道通向过去和来世的门:希望!这类作品还有《幽宅缀玉》、《褪了色的楼房》、《屋韵》……李夜冰还喜画雪中的老宅如《冬》、《闭户话来年》、《古城飞雪》、《北方的雪》……借银装素裹的世界,抒发其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赞颂。

    近几年,李夜冰走遍世界五洲。其107张作品不仅记录了他的足迹,也诠释了他对中西文化交流的思考。用李老的话结束此文:“在艺术上没有中西之分,求其共性,因为我们追求的始终是精神。”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