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事之窗
张世简:寻找传统笔墨的花鸟意趣
张世简最钟爱的就是花鸟画
雄鹰、公鸡、游鱼、紫藤、枇杷、牡丹……80多岁的花鸟 画家张世简,将他半生痴迷都倾注在花鸟画中。在文博会的书画艺术馆中,张世简带来了80多幅作品,用笔精妙,设色典雅,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在展会现场,张世简接受了记者的专访,畅谈他所钟爱的花鸟画。
情倾花鸟画
张世简出生的浙江省浦江县礼张村素有“书画之乡”的美誉,张世简的叔父张振铎、堂兄张书旂都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国画大师,其中张书旂给了他最重要的绘画指导。从六七岁开始,张世简便学着长辈的样子,在画案前舞文弄墨,受到长辈嘉许后,张世简便迷上了花鸟画。
家乡的山冈和田野,为张世简提供了丰富的写生素材。有一次,张世简在山上给一丛野菊花画速写时,突然觉得脚背发凉,等他回过神来,发现是一条蛇爬过他的脚背,顿时大骇。还有一次在荷塘旁写生时,为了看清楚荷花的姿态,他忘记了自己所站的位置,拼命往前探身子,结果连人带画摔到了池塘里。几十年里,张世简画的写生速写不计其数,作品越来越传神。
张世简随后师从潘天寿、吴茀之等大师,学习他们用墨多变的风格,并继承了张书旂颜色饱满、构图严谨的风格,并吸收了一些西方美术的造型、构图、透视等技法。
“文革”时期,画花鸟被视为“不务正业”,但张世简依然每天清晨五点,赶在上班前便骑自行车去附近的公园和动物园,认真观察各种动植物的形态,并留下了近万张速写。晚上下班回家再整理速写,铺开纸墨醉心创作。就算挨了批斗,送去“五七”干校劳动改造,但他都没有放弃画画。花鸟鱼虫总关情,不论岁月沧桑,张世简绝不放弃钻研花鸟画,“鸟欲语,花欲言”是他孜孜不倦的艺术追求。
“文革”结束以后,传统中国画重新受到重视,在1976年北京市美展上,张世简的作品得到好评,被选送出国展出。同年,文化部为抢救传统画,成立一个“创作组”,他首批入选。以后又为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南海怀仁堂、宋庆龄故居和各大宾馆、博物馆作画。1979年,张世简开始到中央工艺美院教授花鸟画,几年间先后出版了《写意花鸟画技法》、《写意花鸟画构图浅说》、《荷花画谱》、《国画辅导第四期》、《花鸟画法》、《中国当代艺术家画库——张世简画集》。1996年荣宝斋出版了《张世简画集》,中央电视台与人民美术出版社合出了《写意花鸟画法》。
张世简离开家乡几十年了,至今他在画上的落款仍然是“浦江张世简”,家乡仍然是他的牵挂,为了鼓励年轻人习画,传承“书画之乡”的传统,张世简于2001年捐赠人民币10万元作为浙江省浦江县礼张村中心小学书画班奖学金。
笔墨是中国画灵魂
中国传统画家终生追求的就是“笔墨”二字,张世简不赞成个别艺术家提出的“笔墨等于零”的说法。墨的浓淡,下笔的轻重,这些传统高雅的艺术审美情趣是中国画的灵魂。张世简告诉记者,齐白石、潘天寿、吴昌硕等大师,毕生追求的就是笔墨二字。
张世简说,现在传统的东西越来越少,不少年轻一辈画家学习很多西方文化和技巧,风格和中国传统画完全不一样。一辈子与花草结伴的张世简不喜欢太抽象的现代作品,如一些人体画,他认为本来美好的人体往往被画笔丑化。
精通诗书画印,才能成为真正的国画大师。但近年来张世简已经很少自己刻印章,一是体力问题,另外还有很多敬仰张世简的后辈,特意为他刻好印章后寄过来。张世简告诉记者,有些印章甚至比他自己刻得好,于是他欣然采用,并且回赠一幅画给刻印章的人。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张世简几乎不再画枯枝败柳、落花流水这样的萧条内容,他擅长的是意趣别致磅礴有内在生命力的花鸟,画笔下诞生的都是一个个生机盎然的画面。他在自己郊区的别墅里,养了一些公鸡和鸟类,还有几百盆姹紫嫣红的花,张世简说自己只养可用于写生的动植物。张世简最爱看的电视节目便是《动物世界》,闲来无事便去动物园里为动物写生。不过,他也有自己的不满意。他说,现在动物园里的老鹰野性都被消磨殆尽,只有在抢食的时候,才能表现出一些老鹰应有的雄姿。
多年前,张世简受邀前往日本交流,正值樱花盛放的季节,张世简用画笔记录下眼前这片山花浪漫的景象。虽然樱花题材已经被日本人画滥了,但张世简的画作还是在日本大受欢迎,很快就卖完了,甚至不少人专程来预约。张世简说,日本画家画树时,往往用油彩画下整棵树的姿态,但中国花鸟则可以折枝花入画,构图和色彩都不一样。
■简介
张世简,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1926年1月生于中国浙江省浦江县礼张村,擅长花鸟画。从7岁开始习画,自幼受到其叔父张振铎先生和堂兄张书等中国近代著名国画大师的指导。在大学求学时曾得到了潘天寿、傅抱石、黄宾虹、黄君璧诸大师的指导。经过多年摸索及不间断的创作,张世简自成一家,成为国内著名的花鸟画大家。
张世简花鸟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