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事之窗
吴小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吴小如: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吴小如先生在北京大学教授古典文学,据说学生们除了被他渊博的学识所征服,对他那双异常有神的眼睛同样记忆深刻。先生站在讲台上,目光轻轻扫过课堂,学子们便有了先生与自己对视的感觉。所有的心、所有的目光都被先生的眼睛所吸引, 先生的授课效果也因此好得出奇。
余生也晚,无从领略吴先生的授课艺术,我第一次见到吴小如先生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位回到家中很少出门的垂垂老翁了。头上的白发已有些稀疏,使得额头看上去更加宽大而发亮,只有那双阅尽沧桑流年、熟读经史子集的眼睛依旧像从前那般深邃而明亮。坐在北京中关园家中的书斋里,满身书卷气的吴小如坦言:“我当了半个多世纪的教书匠,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份职业,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人生最大快乐。”
1991年,吴小如从北大教授的岗位上退下来休息,1992年被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担任《诗书画》杂志主编,正当他要全力投入另一种生活的时候,他的夫人却患了帕金森综合症,由于4个儿女都在外地工作,照顾老伴的任务便只好由他承担。他曾试着请保姆协助照料,先后换了几位都不如意,无奈之下,吴先生只好把自己拴在家中,照料老伴的饮食起居,从起床穿衣到端饭喂药,做得十分耐心。因为有了这份牵挂,82岁的吴小如已经很少到外地讲课或参加学术活动了,有一次,香港有关方面请他去讲学,他顺便把夫人也带到香港治病,算是他晚年极少的一次出行。即使在北京,他也是尽量减少应酬和外出,有时应邀赴会或出席活动,也绝不在外用餐,匆匆回到家中,照顾夫人吃完饭,服过药之后,他才能坐下来静静地休息一会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吴先生倒也习惯了这种忙忙碌碌的生活,令他感到欣慰的是,在他的精心照料下,老伴的病情不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还有了一些好转。
几年前,吴先生原本硬朗的身体也出现了不适,感觉十分疲劳,有时在与人交谈时,会不知不觉沉睡过去,医生诊断为脑供血不足。医生建议他除了药物治疗,还应当加强脑力劳动,这使得做了一辈子教书匠的吴小如在晚年必须坚持读书写作,吴小如只好请来一个钟点工,帮助做饭和整理家务,使自己能腾出点时间做点学术研究,他说:“我现在每天坚持写作两个小时,由于年龄和健康原因,不敢再进行大的专题研究了,只能零打碎敲,写点杂谈随笔之类的小文章。”即便如此,吴小如先生近年来的著述也是令人惊叹的,先后出版了《书廊信步》、《读书拊掌录》、《今昔文存》、《心影萍踪》、《莎斋笔记》、《常谈一束》等。吴先生是位不图虚名,喜欢扎扎实实做事情的人,由于不能经常到文史馆上班,早在几年前,他就向馆里提出辞去《诗书画》主编的职务,没有获准,为了尽到自己的职责,每期杂志发稿前,他都要认真审读把关。因为他在文史界颇有些名望,经常有青年学者慕名而来,请他为自己的著述作序或担任某部书稿的主编,吴小如一旦答应下来,就会不遗余力地投入工作,每一部经他过目的书稿,都写有许多眉批,他甚至对文中的标点都一一订正。他说:“人家找我,是对我的信任,我不能让人失望。”仅去年一年,他就为人审读书稿100多万字,工作量之大,令人难以相信。
谈及自己的人生经历,吴小如说:“我一生不曾离开书,少小读书,长大后教书,后来开始写书、藏书,算得上是一辈子与书为友。按照孔子的说法,我早已过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年龄了,然而,学海无津涯,一苇何能渡?我虽然还算勤奋,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鼹鼠饮河,不过满腹,而河水洋洋,岂一腹所能尽饮?”
吴小如先生在精心照料好夫人的同时,还在坚持读书写作,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埋头于书斋,或展卷静观,或执笔写作,这便是吴小如先生清苦而又充满乐趣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