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事之窗
叶汝求:要强调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制度
国务院参事、原国家环保局副局长 叶汝求
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经过几个发展阶段:如1973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确定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32字方针” ;1974年10月25日,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正式成立;1979年9月13日颁布了第一部《环境保护法》(试行);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当时,环境保护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依据和工作地位;同时,提出了一些政策,与现在的工作思路有一定延续性。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有了经济建设要与环境建设同步的思想。但是在具体的做法上还是处于初期阶段。在污染治理上,也提到了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到上世纪90年代时,中央连续9年召开“中央人口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具体部署环保工作,环保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以前,环保计划通常是很虚的,但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已经有了具体的指标,纳入了国家的经济发展计划。在污染防治方面,提出污染防治抓重点区域,以重点带全面,推进全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政策。1998年,在削减中央机构的大背景下,将原国家环保局升格为国家环保总局;党的十六大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纳入未来20年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中。到了新世纪,中国政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思想。
粗放型发展难以为继
就环境形势来说,我们在最初的时候,对环境保护认识不够深,特别是在上世纪70年代,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生态平衡破坏相当严重,环境问题也十分突出。上世纪80年代城市河段和大气污染严重,生态环境呈现边建设边破坏、建设赶不上破坏的状态。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呈现加剧发展的趋势;从1999年进入重化工时期,中国工业废气和废水排放量以及固废产生量也进入迅速增长阶段,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2%、8.5%和17%。目前中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化学需氧量(COD)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均居世界前列。
中国由于高速发展,致使很多问题都集中在一起,污染很严重,污染物总量削减和环境恶化趋势的扭转难度很大。因此,我们要向环境与经济发展同步这个方向努力。
环境与发展战略转型是长期过程
环境与发展的战略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一直处于转型阶段。环境与发展怎么才能协调,目前的表现更为突出一些。
一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在深化。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的工作主要以城市为主,以污染防治为重点,这个工作思路一直在延续,虽然后来提到了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并重,但环保部门在主要的工作上能力还是有欠缺。我们做了很多的生态保护工作,但是除了城市生态之外,我们在其他方面的能力有欠缺,应该做得更深一点、更大一点。中央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越来越高。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环境保护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着力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同时,针对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的突出问题,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明确环保工作的目的是要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第二个表现就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环境保护新的结合点。转型最突出的表现就是2006年温家宝总理提到的“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三是从主要用行政手段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这“三个转变”是方向性、战略性、历史性的转变,对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我国新时期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经济发展从“又快又好”转向“又好又快”,意味着更加强调质量,通过转变增长方式和改善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
同时,在“十一五”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又提出了具体的目标,提出了约束性的指标,这对环保工作是极大的支持。约束性指标不仅是环保部门的事,而且是我们国民经济发展的任务,这是经济与环保战略上的转变。我们一直主张的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一直在实施的环评,现在都进入了立法,以法律的形式提高了地位,环保的思想可以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环境法律法规的建立体现了对环保工作的认识
探索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道路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30年来的一个集中体现,就是在环境管理的思路上,特别是环境法律法规的建立上,体现了我们对环保工作的认识。用什么手段、方式、系统来管理环境,来保证环境质量,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道路在环境管理制度上体现得比较充分。在这种制度的指导下,环保工作一步步地走了过来。至于我们要进一步总结、讨论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道路,一定要强调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