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事之窗
刘先平:亟待树立生态道德 实施生态文明建设
内容提要:法律和道德是一切文明的两大支柱。生态文明的实质是人类必须具有调节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行为规范——生态道德和生态法律,从根本上消解环境危机,建设和谐社会。我们至今没有完整的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是造成环境危机的重要原因,所以亟待树立生态道德,实施生态文明建设。 建议:一、由于生态道德的长期缺失,为规范生态道德,并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实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开展生态道德的大讨论;二、树立生态道德,需要对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正本清源,构建生态文明理论体系;三、从政策上给予扶持,优先重点发展生态文化;四、在小学和中学相应的教材中,增加崭新的自然观、规范人与自然关系行为的内容,以培养和树立生态道德。
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具有划时代意义。建设生态文明,是以生态文明来消解环境危机,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生态文明的实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是人类必须具有调节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生态道德和生态法律。但我们至今缺失生态道德。如果不能在全社会树立生态道德,将无法实施生态文明建设。
环境危机重压着世界,已是不争的事实,各国都在寻找根源和济世良方。环境危机其实是生态危机。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所承受的环境压力尤为突出。如我国的人均土地面积仅占世界水平的33%,而耕地却每年都在大量减少。人均矿产资源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58%;发展国民经济中所需的45种矿产储量,只有26种可以保证2020年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不能保证的有19种,特别是石油、铁、锰、铜、钾盐等7种矿产;而资源利用率却又较低,如单位产值的能耗比世界平均数高出2.4倍。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7%,而长江、黄河源头地区,由于过度放牧、开矿,沙化严重,水量减少。最为可怕的水污染,它给整个生物链带来的是灾难性的影响,直接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总之,环境危机已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着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法律和道德是一切文明的两大支柱。几千年来,我们已形成了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法律、道德,却根本没有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即生态道德。按《辞海》“道德”的释文:“道德是一定社会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足以证明:调节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根本未纳入“道德”的范畴,我们只注重了人,而忘却了人与自然——生存环境,这个无比重要的方面,因而生态道德根本没有进入我们的观念,缺失了生态道德。大自然养育了人类,没有自然,也就没有了人类。这是认识的重大失误。“生态”一词的出现,至今不过二百来年的历史,而生态与人、与生存环境的紧密关联,在时间上则是更近的事情。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在认识自然、认识人与自然、认识人与环境方面的重大失误。
正是生态道德的缺失,成了环境危机的重要原因。建设生态文明必然要以生态道德的规范、树立,保证人与自然和谐的实现。长期以来,我们在调节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方面,直到今天尚无完整的行为道德规范;因而对自然无情掠夺、无视其它生命的权利、任意倾泻垃圾、随心所欲破坏自然,致使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去平衡、大自然的严厉惩罚;直至危及人类本身生存,才迫使人类重新认识自然、审视与自然的关系;才寻找到形成危机的根源,规范人与自然关系的法律和生态道德才得以突显。建设生态文明,是从根本上消解环境危机的重大措施,必然要求生态道德的规范、树立,生态法律的完善;因为只有从大自然养育了人类、地球是人类唯一的保护区的基本观念来规范人类对待自然、环境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建设生态文明。
由于生态道德的长久缺失,因而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对于生态道德的规范和树立,必然是头等重要和紧迫。要树立牢固的生态道德,首先是需要对生态道德范畴的界定。生态文明区别于其它文明的显著特点是生态,即人的生存环境。生态道德最基本的内容应是正确认识人在自然中的位置、与生物圈中其它生命的关系,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感恩自然、保护自然、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等。也即是说,生态道德是调节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行为准则。生态道德的界定,并不仅仅只是社会科学家的任务,而是需要全体公民的参与和努力。
“十七大报告”中,要求将“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充分说明生态道德的树立比之于完善生态法律更为艰难、长期。法律是“由国家强制执行的行为规则。”法律可以明令从哪一天开始实施或终止;而道德是公民应具有的修养、品质,带有自觉或自我约束。比如某一行为并不违背法律,但却违背了道德。道德的树立需要经过启蒙、培养的过程,对一个人来说,甚至是终生的。道德是不朽的精神,道德力量的伟大犹如日月星辰,是民族精神的魂魄。只有人们不仅遵守有关保护良好生态的法律,而且自觉地以生态道德修身济国,和谐之花才会遍地开放。
建议:
一、由于生态道德的长期缺失,为规范生态道德并在全社会牢固树立,需要充分运用我们在舆论宣传方面的优势,利用各种媒体发动、开展生态道德的大讨论,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因为我们曾在认识自然的误区中走得时间太长、太久,所以它含有人类对以往错误的认识和纠正,对生态问题的最新认识、思考。全民大讨论的过程,即是动员全民进行生态道德启蒙、树立,并深入人心的过程,也即是实施生态文明的建设。
最好有一机构,专门负责此项工作。
二、树立生态道德,需要对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正本清源,纠正错误,构建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建设生态文明,从文化的层面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命题。重新审视现有的宇宙观、自然观、伦理观……正本清源,批判、纠正错误,已显得重要而迫切;再者是开拓新领域的研究,如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循环经济)、人与自然等等,从多学科思考、研究解决目前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加剧的环境危机。这些学科的发展,不仅直接为建设生态文明服务;而且推动了这些学科本身的繁荣,甚至新的学科的诞生;同时也将带动一批新产业的兴起,如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等。当前急需规划生态文明理论的整体框架,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调整、修订;二是对于选题、立项,给予优先考虑和有力的支持;三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在对自然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方面,我们的祖先曾有过很多真知卓见,如
“天人合一”、盘古开天地的创世纪传说等至今仍是经典;四是对于研究成果的转化与运用。
三、在实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给予政策扶持,优先重点发展、繁荣生态文化,加快生态道德建设。文学艺术是文化的重要方面。以崭新的自然观审美的大自然文学、环境文学等,在我国已有近30年的历史,在宣传生态道德,尤其是在重新认识自然、认识人与各种生命体的关系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和无可替代的作用。虽然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尚未形成强大的阵势和文化创意产业。这既有作家本身的问题,也有全民生态道德水平的问题,更有政府大力提倡、支持的问题。现在,完全有可能从政策的层面,制定具体扶持办法,努力推进这些文学艺术样式的发展、繁荣,为建设生态文明服务。
四、在小学和中学相应的教材中,增加崭新的自然观、规范人与自然关系行为的内容,以培养和树立生态道德。人类诞生于自然,是在逐渐探索自然中取得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教育史考察,对于自然的认识,一直是教育的最基本最经典的内容。讲述天体气象、山川河流、森林、动植物、环境和资源等,以人类生存的环境、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作为人生的启蒙,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上培植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感恩。这无论是对孩子世界观的形成或是探索知识的海洋都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课。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大自然属于人类”的误区中越走越远,以至忘掉了自然是人类的母亲,是知识之源;城市的发展、钢筋水泥的域囿,切断了孩子们与自然的血肉相连。现在城市里的孩子不知禾又、麦为何物已不是奇怪的事,甚至连看到蚂蚁也发出惊呼。缺失生态道德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使自然失去了自然,更为可怕的是使孩子们失去了自然。
在小学和中学相应的教材中增加崭新的自然观、规范人与自然关系行为的内容,是还给他们一个自然——养育人类的母亲,更是树立生态道德、建设生态文明最基本的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