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参事 > 考察调研

考察调研

国务院参事张洪涛:寻觅雪域高原下沉睡的宝藏

信息来源:作者:
发表时间:2012-03-05
字号:/

    

    

    张洪涛近影
  任 涛摄

 

    上万人次地质科学家,12年来踏遍220万平方公里地广人稀、高寒缺氧的世界屋脊,行程超过50万公里,实现了对青藏高原的全方位地质扫面调查,创造了两大地质理论,并依此实现了在青藏高原找矿的重大突破。2月14日,“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项目第一完成人、国土资源部原总工程师张洪涛从党和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奖励证书。

 

    2月27日,身兼国务院参事一职的张洪涛在他位于北京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办公室,向记者介绍了“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项目的实施过程和取得的成果。

  63岁的张洪涛是上海人,面带微笑,儒雅谦和,平易近人。清秀的面庞却闪着小麦色的光泽,那是青藏高原赐予他的礼物。

  12载磨一剑,创造地质科学史

  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1999年,改革开放进入第20个年头的中国虽然增长强劲,但铁、铜、钾盐、石油、天然气等大宗矿产资源过度依赖进口,资源能源安全成为中国核心利益之一。

  张洪涛说,东部地区挖潜增储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找矿重点不得不向西部转移。而青藏高原地处全球三大成矿域之一的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最有希望实现找矿突破。

  然而,彼时中国地质学领域对青藏高原的认知基本属于空白,连起码完整的1∶25万中比例尺地质图都没有。张洪涛带领他的团队深入青藏高原开始了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这是一场史无前例、世所罕见的找矿大会战:12年间共有25个省区市的100多个产学研单位参与,每年都有上万人次的地质工作者进入雪域高原。

  张洪涛介绍说,他们把青藏高原划分成177个国际标准分幅区域,以4公里为间距纳路线,每年把上万科学家分为成百上千个组,拉网式徒步穿越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昆仑—羌塘—冈底斯—喜马拉雅等生命禁区,实现了地质填图的快速精准。

  10多年下来,张洪涛和他的团队走过的路超过5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2圈。他们首次完成了177幅1:25万高精度数字化地质图,实现了青藏高原空白区全覆盖,获得海量新数据,成为中国地质科学史上的里程碑;获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重大地质发现,创造了大陆增生—碰撞造山构造和陆缘增生—大陆碰撞成矿两大理论。

  这些成果改变了西方模式主导青藏高原话语权的局面,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世界著名构造学家Kapp教授说,此次研究为推动喜马拉雅—西藏帕米尔造山系国际研究做出了最突出的贡献。美国地质学会原主席Burchfiel教授撰文称:此次研究成果提出了许多具有挑战性的新概念,提出了全新的理论体系,使中国的理论得到了西方的承认。

  张洪涛指出,必须要强调的是,中国科学家创造的理论并不是最终成果,而是理论创新的平台,将来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可以在我们的数据基础上写他们的故事,去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当然要看谁的想象力好,谁的水平高,谁的理论更符合实际。

  手持藏宝图,找矿获重大突破

  拥有藏宝图一样的原创性理论固然重要,但找到矿、找到大矿才是硬道理。

  12年间,张洪涛带领的团队共发现了3条巨型金属成矿带、7个超大型矿床和25个大型矿床,总储量相当于大型铜矿64个、大型钼矿17个、大型铅锌矿30个、大型银矿23个、大型金矿28个。以铜矿为例,江西德兴铜矿3个矿的储量有590万吨,而这次找到的一个铜矿就超过了1000万吨。这些重大成果一举改变了中国金属矿产资源基地的分布格局,极大改写了中国缺铜少钼的历史,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这些重大发现还将有力促进西藏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据悉,5年内即将建成的驱龙、甲玛、多龙、雄村、帮浦等5个矿床,预计投资总额近500亿元,年产铜金属48.59万吨、金12吨、钼1万吨,可实现年销售收入近240亿元,实现利税总额约110亿元,将带动西藏GDP“十二五”期间翻一番。

  “但青藏高原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张洪涛说:“那里环境十分脆弱,粗放式经营只会带来恶果。因此我们提出了‘开发几个点、保护一大片’的方针,新开矿山严格执行环保标准。”

  矿山开发并不是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是更加注重保护当地民众的切身利益,造福一方。张洪涛说:“甲玛铜矿附近的青壮年牧民培训后,有的成为矿山工人,有的开卡车搞物流。他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挑战生命极限,换来金山银山

  在被称为生命禁区的“世界屋脊”上,除了辛勤工作,更要舍得付出。12年来,上万中国地质科学家胸怀为国分忧的信念,不计报酬、舍生忘死,换来了扎实先进的科学理论,换来了金山银山,更赢得了国际同行的尊重。

  张洪涛说,团队中大部分人生活在平原地区,到高原之后,心肺都不适应,往往会突发肺气肿、脑气肿,有时甚至动用军用直升机救人。

  他说,队员工作的地方远离交通线,补给困难,每天还要忍受着严重的高原反应,背着沉重的补给,徒步数十公里,在沼泽、悬崖、河谷等地形中测量、取样,有时还会受到狼群的威胁,也会有失散的危险,而风餐露宿、忍饥挨饿更是家常便饭。

  每一次离家前往青藏高原,就像是战士出征打仗一样,仿佛生离死别。作为项目总指挥,张洪涛每年不少于一次地登上“世界屋脊”,前往各个科研点从事科考和检查工作。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灼黑了他的皮肤,恶劣的生存环境蚕食着他的健康。有一次,他在骑马行进中突然眼前一黑从马上栽倒在地,20分钟后才在同事们的呼唤中苏醒过来。

  张洪涛感慨地说:“上万人次科学家中绝大多数是高级知识分子,我们没有坐在办公室,而是跋涉千山万水。我们苦在其中,乐在其中。”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