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参事 > 考察调研

考察调研

李庆云:能源问题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

信息来源:作者:
发表时间:2010-06-18
字号:/

 

非常高兴参加关于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等问题的讨论会,期望能向各位与会者学到很多东西。
在讨论能源问题时,大家对中国肯定非常关心和寄予厚望。中国自身也是如此。中国政府对能源和环境问题十分重视,为此把节能减排作为“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约束性指标,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出了明确要求,还公布了中国政府的有关工作方案。近些年来,中国在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方面获得可喜的进步。
作为一个经济学者,我更注重经济发展与能源问题的关系。中国现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时期、其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都有自身的特点。中国要根本解决自己的能源问题,关键在于改变高耗能、粗放式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
一、中国工业化的能源压力
1. 中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
中国的近几十年经济发展闪耀神奇色彩,经济高速增长、对外贸易规模急剧扩大,外汇储备数量成为世界第一。中国的航天员进入太空,北京举办了奥运会,上海正在举办世博会。中国游客走遍世界,一些中国富人进入世界富豪排行榜。这只是中国的一个侧面,而不是其全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13亿多人口,一半以上人住在农村。中国总的经济规模可观,但人均GDP只有3600多美元,约是美国的十分之一,在世界各国中排100名之外。中国的绝对贫困人口超过4000万,低收入群体达2.7亿人。要根本改变这种落后状况,必须加快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必然会引起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人口结构和能源结构的重大调整。
2. 中国工业化的特点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明显缩短,其进程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产业结构的急剧转变。从工业化发展过程看,发达国家一般是遵循先轻工业和加工业,后基础工业、重工业的发展模式。而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却与之相反,一开始就把重工业放在优先发展地位,工业结构趋于重型化。由于重工业以能源和矿产品为主要原料,必然大大刺激石油、煤炭、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初级加工部门生产的大幅度增长,加大对能源的需求,并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
根据国际经验,能源消耗强度的变化存在一种规律性的长期趋势,与工业化的进程有密切关系。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工业化时期,能源强度最初上升,然后达到峰值,最后下降。拐点的出现往往意味着经济结构从能源强度更高的重工业向能源强度较低的轻工业转变;产品结构从一般附加值向更高附加值转变,从物质生产向知识生产转变。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工业化加速,开始新一轮高速经济增长时期。以钢铁、建材、能源为代表的具有重化工业特征的行业相继进入快速增长通道。加之中国处于国际贸易分工结构中的产业链低端,依赖大量出口能源密集型制造业产品来支持经济增长,对能源和原材料有巨大需求。有资料表明,重化工业占中国工业增加值的大部分,电力、钢铁等高耗能工业的单位产品的能耗高于国际水平,单位GDP能耗更是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意味着,中国要解决能源问题,不仅要改变产业结构,而且要大幅度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二、中国城市化和农村的能源压力
1. 中国城市化及其能源压力
城市化是和工业化相伴的。随着中国工业化的加速,城市化也开始加速。1978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只有17.9%。到2009年,城镇人口的比率提高到46.6%。根据规划,2050年的城镇人口比率将达到75%,意味着中国每年将有1000多万的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40年里将有近5亿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城市化是推动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同时带来就业、住房等问题,庞大人口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也产生巨大的能源压力,对能源消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其一是,城市化会推动大规模基础设施和住房的建设,必然拉动钢铁、水泥、电力、化工等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导致能源消耗的快速增加。
其二是,城市居民的大量增加必然造成能源消费的结构变化和生活用能总量的增加。中国城市人均生活能源消费是农村居民的3倍多,大量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将导致中国人均能源消耗水平和能源消耗总量的大幅提高。
2. 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的变化
在城市化的同时,中国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在改变。随着中国政府的新农村建设政策的推进,农村能源消费必然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很大,农村的能源基础设施落后,很多农村居民的生活用能以非商品性能源为主,仍主要依靠秸秆、薪柴等直接燃烧的传统方式提供,全国还约有1000万农村居民没有电力供应。这种落后的用能方式不仅影响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会破坏生态环境。中国政府正在大力促进农村公共能源基础建设,农村居民的用能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传统的化石能源难以同时满足城市和农村的能源需求的增长,但农村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可以加快开发和利用。一方面满足农村的需要,另一方面还可以促成新的能源产业,提供新的商品能源。
三、    中国的能源供求结构
1. 中国的能源供给结构
从数量上看,中国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拥有较充足的化石能源资源,主要是煤炭,可开采量约占世界的13%,但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相对不足。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如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水能资源列世界首位。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低,煤炭和水力资源的拥有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0%,而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五分之一。
从能源资源供给的地区结构来说,中国处于一种不均衡状态,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山西、内蒙古、新疆等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在西南部,太阳能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除了需要突破技术限制外,还要解决能源的长距离输送问题。
2. 中国的能源需求结构
讨论中国的能源需求结构问题,首先要关注的是前面已分析过的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的影响。偏重于重工业的产业结构、能源利用效率的低下,使能源供给日益紧张,环境问题越发突出。
其次,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不均衡。能源生产集中于西北地区,消费集中于整个东部和华北、东北一些省分,不仅带来大规模、长距离的能源输送负担,而且引发严重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四、 改变经济发展模式迫在眉睫
如果给前面讨论的中国能源难题开个药方,用一个中文常用词,叫开源节流。简单地解释是,一方面要开辟包括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在内的新的能源资源,另一方面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关键则在于改变中国现有高耗能、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化解如下一些矛盾和困难。
第一,     中国人口众多,就业是第一大难题,每年有1000多万年青人加入就业大军,还有1000多万农村劳动力进城找工作。当前,增加就业的渠道主要依靠制造业和建筑业等高耗能产业的扩张,控制能源消耗和增加就业便成为一大矛盾。化解这个矛盾,除了依靠发展新的能源产业本身创造工作岗位,更重要的是调整现有产业结构,特别是加速发展服务业。中国服务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所占比率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一方面的增长潜力很大。
第二,   必须改变主要依靠增加投资实现经济增长、投资和消费比例失衡的状况。据有关统计,中国的居民国内消费率从1999年的50%降到现在的40%以下,储蓄率则从40%以下上升到50%以上,而投资率长期保持在40%以上,远远高于22-23%的世界平均水平。由于国内消费不足,产能过剩问题越来越严重。调整投资消费结构,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投资,势在必行。中国政府正在加大调整力度,一方面提高居民收入,实施激励消费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用信贷、税收等措施控制投资不当增长。中国政府还大力主张发展绿色经济,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提倡绿色消费,引导公众自觉选择节约环保、低碳排放的生活方式。
第三,    要实现以开源、节流为特点的能源发展目标,还必须解决一系列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在可再生能源等新的能源利用技术研究中,中国已取得可喜的进展。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不少能源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依靠进口。要缩小差距,中国还需要加倍努力。
中国政府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从发展思路、优先主题、先进能源技术和前沿技术四个方面讨论了中国现在至2020年能源科技的发展路径。鉴于能源科技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中的重要作用,政府在财政投入、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技术国际合作等方面都会做更大的努力,中国在解决能源问题上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并对世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谢谢!
(本文是在近期举行的中欧加快绿色经济圆桌会议上的演讲稿,作者为国务院参事、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