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调研
国务院参事蒋明麟:如何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思考
教育工作是一项关系我们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崇高而伟大的事业,同时也是十分艰辛并充满挑战的事业。教育工作必须根据时代和国家的总体要求,培养出具备高素质符合时代要求的各项事业的接班人。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把德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使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受教育者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教育通常分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几个关系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主要方面。
德育是基础性教育,德育应当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对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和人生的道路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德育一般指教育者按照一定时代和国家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使其形成符合时代和国家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简单地讲德育就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如果我们的受教育者在思想观念、政治道路和道德品质上出现严重问题,这样的受教育者走向社会,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将是不合格品,甚至是危险品。这样的事例可以说举不胜举。对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
而当前我国的现实生活中,由于家庭对子女未来成长目标的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不断升级的各个层次的升学竞争,单一的考试成绩衡量标准,社会上普遍用人标准和考核办法的偏差,残酷的就业竞争的现实,反映到教育工作中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技能、轻品德”的情况比较严重。虽然我们口头上也强调德育的重要性,但遗憾的是我们的德育仍然停留在理论的遐想和课堂的授课之中,而很难在现实中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我们国家要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强调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但现实是国民素质总体未见有明显提高,由于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甚至出现某种倒流的现象;我们重视集体主义教育,然而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少是缺乏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的;我们重视价值观教育,但是培养出来的学生有些往往连基本的社会公共秩序都不遵守;我们在德育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可为不大,但是为什么达不到我们期盼的效果?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必须冷静思考、深刻分析,找到问题的症结,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从教书育人的根本要求出发,把德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贯彻在教育的全过程,渗透到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各个领域之中。努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体会就是说,树立一个人高尚的品德,优良的作风,决非一朝一夕可轻易达到的事情,需要人一生的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历练、在不断的认识和不断的实践中,特别是在失败和挫折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积累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办法,是“学-知-行”不断循环提高的过程。
青少年时代是人的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它对人一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儿童和青少年成长,主要受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要想使我们的德育工作取得实效也必须从这三个主要施教主体来考虑改进和完善我们的德育工作。
家庭,特别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教师。“有其父必有其子”这句话说得有些绝对了,但反映父母的行为举止、待人接物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当前在城市家庭中多为独生子女,“4-2-1”的家庭结构很容易产生对子女的过度溺爱,唯我独尊,处处以我为中心,加之很多父母在“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和升学竞争的压力下,一味盲目加大智育投入,不重视对子女的基本道德品质教育,造成他们缺乏基本的尊长爱幼、帮助他人、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品质,甚至发生上海某留学生为了钱把母亲刺伤的悲剧。
“身教胜于言教”。我们每一个作父母的,都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以自身的良好品德、行为举止去影响、去教化子女。作父母的要把如何做人作为培养子女的首要任务,多和子女交流,多倾听他们的心声。对他们的优点和进步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他们的缺点要耐心给予纠正。使他们从小打下良好的品德基础。这对人的一生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学校在青少年德育中起着施教主体的作用,青少年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也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思想作风逐步形成的过程。因此,学校在人生品德培养中是起关键性作用的。在现实,我国的学校德育方式上强调系统的教育、理论的灌输,注意道德知识的传授,注重统一性和规范性的特点。这种只把德育作为一门理论、一门学科的灌输式教育(诚然,德育本身是一门学问很深的科学),常常我们看到的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甚至引起逆反情绪。缺乏对学生实际思想问题的疏导和对现实生活种种困惑的排解。造成学生对于德育“学习—认知—行为”的相互脱节。如何解决德育目标与现实效果的差异,是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一是提高教师的德育水平,建立示范道德教育。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导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具备深厚的知识功底,高尚的个人情操,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教师通过自身素养的提升,树立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使其教学成果,在学生中入心、入脑,并付诸实践。二是实行德育过程的个性化、强调因需施教的针对性。要针对青少年不同的年龄特点和发育阶段,设置有针对性的德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切实与学生的自身需求相结合。三是要充分利用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精华,结合现实生活的变化,对青少年加以引导和规范,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四是构建完善的德育评价体系。评价要贯穿于学生的道德实践中,以学生道德实践的改善和提高作为衡量主体和评估道德教育效果的根本标准。五是加强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在社会实践中深化巩固德育成果。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适合不同年龄段的社会公益活动和志愿者队伍,在社会活动中面对各种道德问题和价值冲突,让学生进行抉择和判断,树立符合时代和社会要求的道德和价值观。鼓励他们从小事做起,从自己身边做起,“积小德为大德”。
当今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社会对青少年德育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必须造就一个良好的德育社会环境。学校和学生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他们同样也要受到商品经济大潮的影响,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办法消除和减少其负面的、消极的影响,鼓励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是我们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作为管理社会建设的主体,政府是否应当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着手,为德育创造良好社会环境。一是造就一个良好的德育社会舆论环境。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常常要对人们的各种行为进行道德评判,表彰或斥责。这种社会的道德评判,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道德标准,反省自己的思想行为,对青少年形成正确的道德品质十分重要。我们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手段,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环境。大力表彰遵纪守法、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道德模范。我们的法律工作者在行使法律裁决权时,一定要考虑社会道德底线和社会道德承受能力,再不要让见义勇为者流血又流泪,让搀扶老人者输了官司又陪钱。法律应当使正义得到伸张,善举得到表彰。二是要大力净化网络和影视、各类出版物作品。政府应依法打击任何利用各类媒体传播毒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犯罪行为。要运用当前各种传播快、影响大的媒体,运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主法治和社会公德教育,以促进青少年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提高道德水准。三是全社会要确立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进一步改革选人用人的考核办法,改变唯考试分数论的办法。
综上所述,德育处于所有教育的首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对促进青少年乃至人的一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起着主导和决定性作用。而当前德育的关键是如何结合我国当前实际,确实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这不但需要学校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德育的理念、方法和内容,要使学生在“学—知—行”的循环中不断成长,而且需要发挥家庭、社会积极作用和有效的配合。这三方面对于青少年道德品质的树立和培养,都是不可缺少的,而且需要相互配合和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