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圣 陶 |
叶圣陶,原名绍钧,字秉臣,笔名叶匋、叶陶、允倩、叶允倩、王钧、谌陶、圣匋、圣陶、郢、郢生、秉丞、华秉丞、秉、丙秉、孟言、斯提、桂山、翰先、朱逊、大容、谷神、微庵、微翁、楷林、颖生等。江苏苏州人。1894年10月28日生。文学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馆第四任馆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主席、名誉主席,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叶圣陶6岁起入私塾读书。1906年进苏州长元吴公立高等小学。翌年进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任年级小报主编。与同学顾颉刚等人组织诗社,取名“放社”——系受白居易诗《放言》的启发,意在放言高歌,抒发自己的志向和政治见解。1909年与王伯祥等组织国学研究会,创办《学艺日刊》。1911年创办小报《工馀丽泽》。冬,中学毕业,因家境清贫,无力升学,先后在言子庙初等小学、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当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1919年3月由在北京大学念书的顾颉刚介绍,加入新潮社。鲁迅说过,新潮社这群作家中,“叶绍钧却有更大的发展”。“五四”运动爆发后,他投身新文化的激流,创办了《直声》文艺周刊。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
为人生”的文学观。7月应邀到上海吴淞中国公学中学部任教。11月到杭州第一师范任教。1922年1月与刘延陵、朱自清、俞平伯等创办我国新文化运动中第一个诗歌刊物《诗》。2月到北京大学中文系讲课。1923年春去商务印书馆当国文编辑。3月,郑振铎组织朴社,叶圣陶为发起人之一,与郑振铎、王伯祥、俞平伯、顾颉刚等十人,每人每月出十元钱,集资出版图书。到复旦大学、神州女校兼课,为《文学旬刊》十二个编辑之一。秋,赴福州协和大学讲授新文学。年底回上海,仍在商务印书馆当编辑,负责处理文学研究会的日常工作,主编《文学周报》,并到上海大学任教。1924年7月迁居香山路仁余里28号,此后该处成了左派的联络点。这一时期,先后出版了我国第一本童话集《稻草人》以及小说集《隔膜》、《火灾》等。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他立即写了《五月卅一日急雨中》一文,控诉帝国主义者血腥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并与郑振铎、胡愈之等一起,对当时上海各报“对于如此残酷的足以使人类震动的大残杀案,竟不肯说一句应说的话”,表示极大的愤慨,倡议出版《公理日报》。《公理日报》被迫停刊,又创办了《苏州评论报》。1926年受中国共产党组织委托,创办和主编中国济难会机关刊物《光明》半月刊。9月到松江景贤女子中学上海分校任教。1927年2月,他和郑振铎、胡愈之等筹建的“上海著作人公会”正式成立。3月,上海工人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他积极参加临时革命政权组织——上海市民代表会议的活动。“四一二”政变后,他主编《小说月报》,从此有不少新秀得到该刊的扶掖提拔。他还以《小说月报》为阵地,援助过许多革命作家。他提倡“写这不寻常的时代里的生活”,并率先推出谴责反革命大屠杀的短篇小说《夜》。1928年,他以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反映了从“五四”到大革命时期中、小学教师的思想发展过程,批判了改良主义,讴歌了革命。新文化运动的第一个十年,是他创作大丰收的十年,写下了大量的小说、散文、童话、诗歌、评论。小说方面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此外,他还写了剧本,做过古籍和外国文学的整理工作。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冯雪峰事前劝告他不要加入,认为这样作对工作更为有利。夏天,他主编《妇女》杂志。年底辞去商务印书馆职务,改任开明书店编辑。1931年2月起主编《中学生》杂志。12月19日,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在沪成立,他为发起人之一。1932年“一·二八”战事爆发后,和鲁迅、茅盾、胡愈之等43人联名发表《上海文化界告全世界书》,抗议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1933年1月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5月曾参与营救丁玲的工作,7月担任《申报月刊》、《文学》的编委。次年夏与陈望道等倡导大众语运动。9月,《太白》半月刊面世,他任编委。1936年任《新少年》编辑。6月,中国文艺家协会成立,他为发起人之一。1937年1月,综合性刊物《月报》创刊,他编文艺栏。8月,日寇炮轰上海,《中学生》、《新少年》和《月报》停刊。30年代,他先后出版过《童话集》、《散文小说合集》、《圣陶短篇小说集》、《小说童话合集》、《评论集》、《儿童歌剧》、《开明国语课本》等,还与夏丏尊等人合著、合编过《读书故事》、《文章讲话》、《阅读与写作》、《开明文学辞典》、《开明国文讲义》、《初中国文教本》等。
1938年1月,叶圣陶举家内迁四川,应邀到重庆巴蜀学校、国立戏剧学校和复旦大学任教,担任《抗战文艺》和《国讯》旬刊编委,以及中苏文化协会研究部副主任。一度去乐山武汉大学授课。1939年当选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5月任《中学生战时半月刊》社长兼主编。1940年6月《国文月刊》创刊,任主编。又应四川教育厅邀请,任教学科学馆专门委员,从事教学的计划和研究工作。1941年4月《文史教学》杂志创刊,任编委。次年先后主编成都、桂林两地的《国文杂志》。同年,开明书店在成都设编译所办事处,他辞去教学科学馆职,主持开明办事处。1943年任文协(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理事。1945年到齐鲁大学讲学,7月《开明少年》创刊,任主编。10月16日应周恩来邀请,赴曾家岩中共办事处参加晚宴,第一次见到周。1946年初率家抵沪。3月任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部长,主持文协日常工作。1948年11月,国民党反动派把他列入黑名单,中国共产党组织及时通知他暂避。12月19日,中共中央派人转告叶圣陶,请他前往解放区参加新政协。1949年1月他秘密离沪,绕道香港进入山东解放区。3月抵北平,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文代会筹备委员会常委和《进步青年》杂志主编之一。在第一次文代会上,被选为文联全国委员和作协委员。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四十年代,他前后出版过《散文集》、《叶圣陶文集》等;与朱自清、郭绍虞等合著、合编过《精读指导举隅》、《国文教学》、《开明新编高级国文读本》、《开明文言读本》等。
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成为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教育部顾问、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顾问。1980年4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他是全国人大第一至第四届代表和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副主席。他是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主席、名誉主席,德高望重,深受民进全体会员的尊敬和爱戴。他以耄耋之年,仍然勤奋地写作,发表了许多歌颂社会主义新一代、描写祖国新面貌的优秀作品,对教育、文化和出版工作也有一系列精辟的论述。新中国成立后刊行的重要著作有:《叶圣陶选集》、《叶圣陶短篇小说集》、《叶圣陶童话选》、《叶圣陶文集》、《叶圣陶散文》、《小记十篇》、《未厌居习作》、《〈稻草人〉和其他童话》、《叶圣陶教育文集》、《叶圣陶序跋集》等。江苏教育出版社刊行的《叶圣陶集》多达25卷。
叶圣陶从教七十多年,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写了大量的有关专著和书简。他屡次指出:“我们国家实现四个现代化,根本在教育,而教育的根本在小学。”他重视教育改革,对汉语语言的规范化、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和系统化,作了不少有益的探讨,具有独到的见解。
叶圣陶从1923年起从事编辑出版工作,他所编的大量书籍、杂志和课本,说明他处处为读者、为学生着想,特别注重社会效益,态度至为诚挚认真。他在三四十年代主编的《中学生》,是当时最受青年学生欢迎的刊物,产生了极广泛深远的影响。
叶圣陶还是一位坚强的民主战士。他向往光明,坚持真理,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他就是党的亲密朋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作品中充满着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
叶圣陶为人平易谦和,诚朴敦厚,表里一致,一丝不苟。他从来不说、不写一句违心的话,总勉励大家要“少说空话,多做实事”。他的品德、文章、事业、言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读者、教师、学生、编辑和出版工作者。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师表。
叶圣陶逝世于1988年2月16日,终年94岁。他的骨灰于同年12月8日安葬在江苏省吴县的水乡古镇甪直。墓前有以“未厌”命名的纪念亭,左边为新建的叶圣陶纪念馆。
(据《中国现代作家传略》载商金林撰叶圣陶传略,并参考有关资料增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