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任副馆长 陈寅恪

字号:/
陈 寅 恪
陈寅恪
(1890—1969)

  陈寅恪,祖籍江西修水,1890年5月17日生于湖南长沙。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

  陈寅恪是清末著名进步政治家陈宝箴之文孙,爱国诗人陈三立之次子。幼随父迁往南京,在家塾广泛阅读典籍,为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深厚基础。1904年10月赴日本,就读于东京巢鸭弘文学院高中,次年秋回国,后入上海吴淞复旦公学。1910年赴欧洲,先后在德国柏林大学和瑞士苏黎世大学学习语言文学,次年回国。1913年入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社会经济部,肄业一年,因欧战爆发,1914年底返国。曾一度任蔡锷秘书,参加讨袁之役。1918年冬获得江西省官费的资助,再度出国游学。这时他已开始集中精力研究古文字学和佛经,先在美国哈佛大学随蓝曼学梵文和巴利文,1921年又转往柏林大学梵文研究所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多年的艰苦学习,使他具备了运用藏、满、蒙、巴利、波斯、突厥、日、英、法、德、拉丁、希腊等十几种语文的能力。1925年3月归国,应清华学校之聘,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同为国学研究院导师。该院一共办了四年,培养了一批后来颇有成就的学者,是当时文史学的最高学府,至今仍被人称道。1928年清华改制后,他应聘为中文、历史二系教授,并在北京大学兼课。在此期间主要讲授佛经翻译文学、两晋南北朝隋唐史料和蒙古史料研究等课程。1930年以后,还兼任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及第一组(历史)主任、故宫博物院理事、清代档案编委会委员等职。“七七”事变后离京转津南行,经香港至云南蒙自,任教西南联大,主要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史专题和元白诗研究等。1939年,英国牛津大学聘请他为中国史教授。次年9月,他离昆明赴香港,准备转英国。由于战争的关系,抵港后未能成行。旋任香港大学客座教授,后接任中国文学系主任。1941年底香港沦陷,他闭门治学,拒绝日军笼络。次年7月到桂林,从事著述,并任教广西大学。1943年12月到成都,执教燕京大学。他患视网膜脱落症,治疗无效。恰值牛津大学重申聘约,他想顺便去英国治眼病,遂于1945年秋抵伦敦。然而英国名医也无能为力,断言失明已成定局。他便辞去牛津聘约,于1946年6月取道大西洋经美国回国。在上海养息数月,10月重返清华园,继续讲学及著述。1948年冬,北平面临解放。他应胡适邀请,随之赴上海,复至广州,岭南大学校长聘他担任讲席。1949年10月,解放大军南下,国民党政府派人劝诱他逃离。他经过慎重考虑,终于受爱国心驱使,毅然留下。1952年,他由岭南大学转为中山大学教授,为历史系、中文系讲授两晋南北朝史、唐史、唐代乐府等三门课程。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陈寅恪十分关怀,为他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陶铸、陈毅、胡乔木、郭沫若等曾登门看望。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1960年7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鉴于他的身体状况,组织上专门安排了两名助手帮他著述和整理旧稿。1950年后,他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对佛、道二教在社会政治上的影响以及对唐初的统治集团,都有精辟的论述。此外,还完成了《论〈再生缘〉》和《柳如是别传》,后者达七十馀万言,耗时十馀年,是他一生中规模最大的一部著作。当时他已失明,而《柳如是别传》引书达数十百种,他虽在早年博览群书,但此次引用的资料仍有不少是他以前不曾寓目的,只能靠助手念给他听,他经过构思组织,一字一句口述,再由助手记录,其困难可以想见。加之他晚年经常生病,右腿又在1962年跌断,有时精神上还受到干扰,若非有极为深厚的功底、惊人的记忆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决不可能完成这样一部巨著。

  十年浩劫期间,陈寅恪被戴上“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他的著作也成了批判的对象。经此冲击,他的身体更见虚弱。临终前,他嘱咐把他在广州的藏书全数赠送给中山大学图书馆。1969年10月7日,这位一代宗师与世长辞,享年79岁。“四人帮”打倒后,组织上为他作了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陈寅恪继承了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又吸收欧洲近代学术的精华,融会贯通,不断开拓出新的领域。他一生致力于魏晋南北朝史和隋唐史的钻研,把这一学科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他是我国以敦煌资料补史证史的创始人之一,又能将佛教经典文书和世俗文书准确地用于各方面的研究,为后学树立了楷模。他对佛教史有许多精辟的论述,为中外学者所称道,并在蒙古研究上澄清了一些使学术界困惑不解的问题。他摒弃了把突厥史当作隋唐史附属品的陈旧观念,证明突厥在当时实为东亚之霸主。他还是我国藏学的一位开拓者。他与其兄绘画艺术家衡恪均工诗,但与其父散原老人的风格不同。其夫人唐筼系爱国人士、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亦工诗。他是我国现代出国系统讲学之第一人,又是我国通晓海内外十几种文字的惟一学者。他的学术成就在建国前即深受梁启超、胡适、傅斯年、徐旭生、吴宓、刘文典等的推重,近年来,以季羡林教授为代表的一些年长学者,都认为他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一座矗立的丰碑。

  陈寅恪一生著作颇多,主要有《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金明馆丛稿初编》、《寒柳堂集》、《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陈寅恪文集》、《陈寅恪集》等。

Copyright国务院参事室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5072189号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前门东大街11号邮编:100006投稿信箱:gwycs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