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任副馆长萧乾

字号:/
萧 乾
萧 乾
(1910—1999)

  萧乾,蒙族,原名萧炳乾,北京人,1910年1月27日生,记者、作家、杰出的文学翻译家。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馆第五任馆长,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委。

  萧乾自幼半工半读,织过地毯,送过牛奶,在北新书局学徒时,开始接触文艺。1926年因参加北京崇实中学的c·y(共青团)组织而被捕,不久由学校保释。后化名萧若萍到广东汕头,在角石中学任国文教员。1933年开始在《水星》、《国闻周报》及《大公报·文艺》上发表小说。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后,先后主编天津、上海、香港等地的《大公报·文艺》兼旅行记者。1939至1942年,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兼《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2至1944年为剑桥大学英国文学系研究生。1944年后任《大公报》驻英特派员兼战地记者。1946至1948年,负责上海《大公报》国际问题社评兼复旦大学教授。1948至1949年间参加香港《大公报》起义,并协助中共地下党英文刊物《中国》文摘的编译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萧乾任英文《人民中国》副总编辑。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3至1955年任《译文》编委及编辑部副主任。1956年下半年至1958年任《文艺报》副总编辑。1961年6月调人民文学出版社任编辑。1980年起任该社顾问。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被错打成右派,下放唐山柏各庄农场监督劳动,被剥夺写作权利达23年之久。1964年,文化部党组宣布为他“摘帽”。十年浩劫中,又被揪斗、抄家、扫地出门,并株连家人,蒙受残酷迫害。1969年9月,下放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劳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他彻底平反,确认“右派分子”实属错划,恢复名誉。1986年7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1989年4月任馆长。他是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翻译家协会理事,全国政协第五、六、九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委,民盟中央第五、六届常委,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副主任等。1999年2月11日逝世,终年89岁。

  萧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最早在西欧进行采访的战地记者,他又是唯一在大陆落叶归根者。从1939年起,他旅英7年。其间,1944至1945年,在西欧战场任随军记者,为《大公报》写报道。他冒着战火硝烟,随英军几渡英吉利海峡,随美军挺进莱茵河。联军攻入柏林后,作为第一批进入柏林采访的记者,他深入到希特勒的元首府,亲眼看见了第三帝国的崩溃。战后,他曾采访了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会议和纽伦堡战犯审判,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历史场面。他根据自己的耳闻目睹,写
了《到莱茵前线去》、《南德的暮秋》等大量战地报道,愤怒地控诉希特勒的法西斯暴行,热情讴歌欧洲人民反法西斯的英雄业绩,给了当时坚持抗战的中国军民以很大的鼓舞。1995年中国作家协会授予他“抗战胜利老作家纪念牌”。

  萧乾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1949年,萧乾在香港,站在人生之旅的十字路口,面临着重大抉择:是留在海外,还是回国?当时,母校英国剑桥大学要成立中文系,系主任何伦教授亲自到香港邀请他去讲授现代中国文学课,允诺负担他全家去英国的路费,答应给他终身职位。几位朋友也力劝他留在香港工作。萧乾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决定回国。8月,毅然携家人登上“华安轮”,随中共地下党的同志离港北上,于开国大典前夕到达北平,当即参加了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的筹备工作。这位“未带地图的旅人”之所以不曾迷路,是因为他在人生的旅途上带了另一种地图:民族的意识与情感。

  新中国成立后,萧乾用他手中的笔讴歌社会主义祖国,向国内外读者介绍这一片新气象。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他关于土地改革运动的报道。1951年初,萧乾赴湖南岳阳参加土改及新闻采访。他遍访了山乡村寨,生平第一次走到农民中间,看到翻身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国家的主人以后的欢乐和自豪,他感到从来未有过的喜悦,写下了许多描述土改过程的通讯、特写。1951年3月1日,他的长篇通讯《在土地改革中学习》在《人民日报》发表,毛主席读后非常推重,当即写信给胡乔木,郑重推荐此文,称赞“写得很好,请为广播,发各地登载,并可出单行本。”他在土改中所写的系列文章,于同年合辑为大型报告文学集《土地回老家》。此书连载于英、俄文版的《人民中国》,后陆续被译成日、法、德、波、印尼、缅甸等十一种文字出版,向世界展示了一个东方大国正在发生的史无前例的巨变。他拍摄的土改中农民烧毁地契的照片,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作为蒙族作家,萧乾于1956年访问了内蒙古,他看到自己祖先栖居过的草原建起了新兴的城市,本族人民劳动热情空前高涨,兴奋万分,便写出了《草原即景》、《万里赶羊》、《时代正在草原上飞跃》等脍炙人口的特写文章,其中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万里赶羊》一篇最为动人,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人纷纷投书《人民日报》,畅谈他们阅读后所受到的教育。

  萧乾是一位成绩卓著的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早在30年代,他就协助老师斯诺编译过《活的中国》,把真正优秀的中国文艺作品介绍到国外。1939至1946年旅英期间,他曾出版《千弦琴》、《中国并非华夏》等英文著作五种。1948年他在香港秘密参与的英文版《中国文摘》,也是个对外宣传的刊物。新中国诞生初期,他编辑《人民中国》,向海外读者介绍中国的巨变。到了50年代中期,曾从事外国文学翻译,先后译有《好兵帅克》(捷克)、《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英国)、《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英国)、《里柯克小品选》(加拿大)。粉碎“四人帮”后,又译有《培尔·金特》(挪威)、《里柯克幽默小品选》等。由于他出色的翻译及为介绍挪威文化所作的努力,获挪威王国政府勋章,他是中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人。他还与张梦麟等合译了《屠场》(美国),与李从弼合译了《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英国),参加了《战争风云》、《拿破仑论》等书的翻译工作。1990年,80高龄的萧乾和夫人文洁若应南京译林出版社之约,着手翻译英国著名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经过四年多的艰辛耕耘,付出了巨大的心力,才将这部世界巨著联袂翻译出来,献给中国的广大读者。荣获中国作家协会中外文学交流委员会授予的“彩虹翻译奖”和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第二届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一等奖。

  萧乾作为一名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文化人,复出于文坛后,与外界的接触频繁,曾多次出访欧美及东南亚。1979年8月,应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作家写作计划”主持人聂华苓夫妇邀请,赴美参加中外文学交流活动,并被邀请到美国耶鲁、哈佛、康乃尔、威斯康星等大学作巡回讲学。12月25日离美抵港,在香港大学作公开讲演,讲题为《新闻与文学的关系》。1980年1月初在中文大学讲演《美国观感》,并与香港文化界人士座谈。1983年8月30日至10月17日再度应邀去美国,在爱荷华大学任客座教授,后赴北爱荷华大学、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戈里涅尔学院、克奥学院等作公开讲演。1984年8月4日至10月1日,应邀赴西德、挪威和英国。在挪威奥斯陆受国王奥拉夫五世接见,在奥斯陆大学和易卡生的故乡希思作公开讲演《易卜生在中国》。在英国参加中国文学家年会,做了关于中国报告文学的演讲。1983年1月应邀赴新加坡,参加第一届国际华文文艺营。1985年1月参加第二届文艺营活动,并担任第二届金狮奖评委(报导文学部分)。1986年8月赴伦敦,参加中英合拍电视片《萧乾重访英伦》。9月应邀赴美国纽约大学讲学。12月下旬应邀赴香港中文大学,为1986—1987年度黄林秀莲访问学人。1987年1月下旬赴香港大学讲学。1988年赴汉城参加国际笔会第五十二次代表大会。1990年被聘为美国诺伊斯塔特“国际文学奖”年度评委。同年3月31日,加拿大驻华使馆举行招待会祝贺萧乾所译《里柯克幽默小品选》出版。

  在新的历史时期,萧乾用一种拼搏的姿态夺回被耽误的时间,在经过长期沉默而又重握笔杆的作家中,他的确是很勤勉的一位,创作成果之丰硕,令人吃惊。先后出版了《红毛长谈》、《负笈剑桥》、《北京城杂忆》、《搬家史》、《未带地图的旅人》、《这十年》、《一本褪色的相册》、《西欧战场特写选》、《八十自省》等十几部新书,几乎年年都有新作问世。他的不少著作,被译成英、法、日文向国外发行。四川人民出版社将他过去所写的小说、散文、特写和文论编成四卷《萧乾选集》。台湾商务印书馆又于1992年刊行了6卷《萧乾选集》。1988年,他曾获中国作家协会“新时期散文荣誉奖”。1990年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1992年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台湾)等七单位,在北京历史博物馆联合主办了萧乾文学生涯60年展览。萧乾自担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以来,对馆务工作,认真筹划,积极提出建设性意见,经常参加馆里的重要活动,还多次出席全国和部分省、市、自治区文史研究馆工作会议、经验交流会、研讨会以及馆员书画作品展览活动,并多次发表讲话,为团结老年知识分子、发挥馆员专长、弘扬民族文化、继承祖国文化遗产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他倡导并担任主编的大型《新编文史笔记》丛书,全套共50册,约600万字,已于1994年底全部出版,港台版也已面世,算得上是各文史馆的一大盛事。这套丛书汇集了全国二千多位文史馆馆员以及馆外一些耆宿名流亲闻、亲见、亲历的轶事掌故、琐闻杂记,都是弥足珍贵的史料,出版后,爱到广大读者的好评,并荣获1993年度中国图书奖。去世前几年,萧乾虽在病榻上,但仍笔耕不止。1999年底《萧乾文集》(10卷)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2000年1月27日,朱鎔基总理为祝贺萧乾90寿辰(虚岁)和《萧乾文集》出版,在百忙中,亲自致信萧乾,信中说:“感谢您赠我全套《萧乾文集》。先生毕生勤奋,耕耘文坛,著作等身,为中国之文学、新闻、编译事业作出宝贵贡献。我在中学时期,先生就是我的文学启蒙人之一,受益匪浅。深望保重身体,永葆艺术青春,共同进入二十一世纪。”

  萧乾的一生是坎坷的,但他的心始终和祖国联系在一起,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老一代知识分子热爱祖国、追求真理、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作为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他为社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受到人们的爱戴和尊重。

Copyright国务院参事室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5072189号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前门东大街11号邮编:100006投稿信箱:gwycss@163.com